林学院/hbs04红宝石线路欢迎您!
森林保护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者:ylys     发布日期:2016-09-19     阅读次数:1593

090703

一、学科介绍

森林保护学学科属林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了森林虫害综合防治与管理、森林病害综合防治与管理、林火管理等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拥有一支由14名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其中教授3名,研究员3名,副教授2名,硕士生导师5名。现有博士学位的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

学科点的指导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森林虫害、森林病害、森林火灾管理、气象和环境灾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通过马尾松毛虫种群监测与生态调控、大猿叶虫繁殖生物学、松褐天牛种群监测、萧氏松茎象生物学和防治技术研究、松针褐斑病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森林防火技术体系研究、3S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3S技术在气候区划中的应用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献身科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作风,能独立从事与森林保护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本学科专门技术工作和生产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3.1森林虫害综合防治与管理

3.2森林病害综合防治与管理

3.3灾害管理(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环境灾害)

四、学习年限

研究生学习年限定为3年,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相应延长1年。特殊情况,经学校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硕士不得超过5 年。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实行以导师为主,学科点形成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调动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的培养机制;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坚持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原则。要求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各阶段的修业任务,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毕业和授予硕士学位。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培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及自我教育相结合。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授课方式以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并提倡科学地运用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阶段,坚持学位论文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调查实验观察相结合,调查实验尊重科学事实的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

六、课程教学

6.1 学分

教学16学时为1学分。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修学分的总和应在28-30学分之间,其中学位课为1415学分,选修课程912学分;专业英语写作、 Seminar和听学术讲座等开放式教学的课程(简称开放式课程)各计1学分。

实践性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各计1学分,均为附加学分。

6.2 授课方式、成绩评定方式

6.2.1授课方式

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选择讲授和实验,或讲授和操作,或实验,或讲授和研讨,或研讨、读书报告、指导、自学等等形式。

6.2.2成绩评定方式

研究生的科目成绩评定分为考试与考核两种方式。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上可获学分。考核科目按优、良、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以上可获学分。

6.3 课程教学

我校研究生课程性质统一定为学位课(含公共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含必选课和自选课)、开放式课程、实践性课程具体事宜按《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执行。

6.3.1学位课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5-6门,其中公共学位课2门,专业学位课3-4门。公共学位课中,英语6学分;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6.3.2选修课

分为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必选课程为本学科研究生必修课程,自选课程可以根据各自所学的研究方向进行选修。

6.3.3开放式课程

目前设置的开放式课程是指定要修的。开放式课程有Seminar、专业英语写作和听学术报告三门,课程结束,考核及格,各计1分。

6.3.3.1 Seminar

Seminar结合硕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工作,由导师、学科与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生共同参加,以专人报告、集中讨论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Seminar每学期举行不少于2次(其中研究生本人汇报不少于1次),累计不少于10次。导师负责对研究生Seminar完成情况进行评定,由研究生秘书检查备案。凡检查通过者,记1学分。

6.3.3.2专业英语写作

专业外语作业要求硕士生在入学后两年内,在导师指导下可根据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进行不少于一篇文献资料的英译汉(或汉译英),英译汉每篇字数不少于6000汉字,汉译英不少于1万字符;或用所学第一外语撰写一篇与本人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文献综述报告)并进行投稿,每篇字数应不少于1万字符。导师负责对研究生专业外语写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记1学分。研究生应将《专业外语写作考核表》及本人所写的中、外文文稿装订后于入学后第二学年末提交到所在学院,由研究生秘书备案。凡检查通过者,记1学分。

6.3.3.3学术讲座

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修养。每个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听研究生处举办的学术讲座3次,并计1个学分。

另外,研究生每参加校内其他单位或个人举办的学术报告、讲座、会议1次,可计0.2学分。研究生每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1次计1个学分,做学术报告加计1学分,此要求不做统一规定,所得学分不得与其他规定学分冲抵,但可与总学分相加。

6.3.4实践性课程

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结束,考核合格,各附加1学分。

6.3.4.1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好途径。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可在导师指导下做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如:批改作业、答疑、实验准备,上辅导课及习题课;答疑及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或生产实习;参与编写教材及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等;或模拟课堂教学等来完成教学实践的任务。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由学科组统一安排,7个工作日以上,导师负责指导和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学分。已从事过大学本科教育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或师范本科院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的可免修。

6.3.4.2社会实践

为了使广大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走正确成长的道路,并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必要的。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

A.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协助实践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

B.开展人员培训或进行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C.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科学考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向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一线的同志学习等。

D.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C. 参加各种社会兼职。

社会实践由学科点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安排,定期组织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一般为20个工作日以上,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及格附加1学分。对入学前有过二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不做要求。

6.3.5课程设置及安排(见九森林保护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安排)

6.3.6主要课程内容简介

6.3.6.1 森林保护学(Forest Protection

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当前林业主要生物和非生物灾害的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和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不同领域(包括森林昆虫、森林病理和森林火灾等其它灾害)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国际最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以及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趋势。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昆虫学学科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昆虫学年评). SCI源刊物.

[3] 昆虫学报. 中国昆虫学会.中文核心期刊

[4] 应用昆虫学报. 中国昆虫学会, 中科院动物所. 中文核心期刊.

[5]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中文核心期刊.

[6] 菌物系统. 中国菌物学会, 中科院微生物所. 中文核心期刊.

[7] 林火生态与管理. 胡海清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3.6.2 森林生态学(Forest Ecology

该课程为林学一级学科的公共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生态学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水平上森林生态研究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重点掌握与林学一级学科下各学科方向关系比较密切的森林土壤生态、森林生态水文、全球变化与森林碳汇功能、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城市森林生态、干扰生态与林火生态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进展,了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新手段、新方法。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999

[2]戈峰.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2

[3]Kimmins.Forest Ecology.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方精云.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

[5]J.LChapmanM.J.Reiss.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影印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6]相关期刊

6.3.6.3 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上)(Advanced Biological Statistics and AnalysisI))

本课程的实质为《多元统计分析》,它是为农林院校各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首先复习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一元统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其次重点介绍了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以统计分析软件SPSS为工具,介绍软件的基本功能以及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应用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掌握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从而为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统计分析手段与技能。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

[2]袁志发,周静芋主编.《多元统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2

[3]唐守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4]丁思统主编.《多元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

[5]贾乃光,张青,李永慈编著.《数理统计》.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3.6.4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下)(Advanced Biological Statistics and AnalysisII))

本课程是基于《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上)即《多元统计分析》之上,为植物生产类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应用型课程,重点解决植物生产类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中的田间试验设计,主要讲授对比法和间比法、完全随机化试验和随机区组试验、平衡不完全区组试验、裂区试验、正交试验、协方差分析、回归正交设计和回归旋转设计等常见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其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试验设计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从而为后一阶段的学位论文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洪伟,吴承祯编著.《试验设计与分析――原理.操作.案例》.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丁希泉.《农业应用回归设计》.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3]《农业试验设计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4]盖钧镒主编.《试验统计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6.3.6.5 森林昆虫研究法(Forest Entomology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传统经典森林昆虫学研究方法,包括昆虫和螨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饲养方法与技术、昆虫摄影技术、科技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特点,精选了国内外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较为普遍的昆虫学实验研究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包括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昆虫分子生物学、昆虫病理学、昆虫毒理学、害虫综合治理、法医、水质监测及垃圾处理昆虫方面经典的或新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技术等内容。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文礼章主编. 昆虫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10.

[2] 娄国强, 吕文主编. 昆虫研究技术.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 胡隐月等主编. 森林昆虫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88.

[4] 郑乐怡主编. 动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5] 袁锋主编. 昆虫分类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6] 王宗楷主编. 昆虫饲养. 农业出版社, 1964.

[7] 王学奎主编.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3.6.6森林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Forest Entomology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昆虫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即昆虫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规律及调节机制和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昆虫种群动态和管理,对种群动态、数学生态学、种群调节学说的发展研究;昆虫种群动能学的研究对能流的发展;昆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对捕食、竞争、寄主等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定量描述;植食性昆虫与宿主植物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植物植食者间的协同进化和化学生态学等。特别强调空间生态学在昆虫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当前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种群变动的遗传机制、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等;结合重大的生态学问题,对昆虫爆发的一般理论、昆虫濒危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种群扩散与生物入侵、全球变化与昆虫种群动态等论述。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徐汝梅, 成新跃主编. 昆虫种群生态学: 基础与前沿. 科学出版社, 2005.

[2] 徐汝梅主编. 昆虫种群生态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3] 张孝羲编.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4] 孙儒泳主编.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彩万志, 庞雄飞主编. 普通昆虫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6] 牟吉元, 徐洪富主编. 普通昆虫学(第二版).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6.3.6.7 林病研究法(Forest Disease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介绍森林病理学研究中常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方法。主要讲解以下内容:植物病害的调查,标本采集和制作,培养基配置,灭菌原理和方法、各类病害的鉴定,真菌、细菌的分离和培养、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切片的制作等及文献搜集,论文的写作等。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方中达. 植病研究法.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 项存悌. 林病研究法.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1.

[3] 陈捷主编.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4] 俞大绂. 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技术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5] 王立纯主编. 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法.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1.

[6] Behringer M.P.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in Biolog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1973.

[7] Maheshwari R. Fungi: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biology, CRC press. 2005.

6.3.6.8 森林病害流行及综合管理(Forest Disease Epidemics and Management

本门课程主要阐述森林病害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治。阐述侵染性病害流行原因、流行模式、流行规律和特点,病害流行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介绍森林侵染性病害的病程、侵染循环的研究方法和防治措施。介绍国内外森林病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重大森林病害的发生与研究状况,森林病理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叶建仁, 贺伟主编. 林木病理学(第三版).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2] 李传道主编. 森林病害流行与治理.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3] 宗兆锋, 康振生主编. 植物病理学原理(第二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4] 库克等著, 王海光, 马占鸿主译. 植物病理流行学. 科学出版社, 2009.

[5] 肖悦岩, 季伯衡, 杨之为.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6] 曾士迈, 杨演, 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出版社出版, 1986.

[7] Narayanasamy P.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 Disease Development. Molecular Biology in Plant Pathogenesis and Disease Management, 2008.

[8] Punja Z. K. Fungal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 New York, London, Oxford, the Haworth Press, Inc. 2004.

6.3.6.9 林火研究法(Forest Fire Technology

本课程主要介绍林火实验和调查研究技术,包括不同林种标本采集、烘干、留样、粉碎、制样、燃烧、火行为测定计算,树木的理化性状测试方法与分析。介绍各种林火模型建立技术。回归分析法、主分量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和灰色理论等方法在林火中的应用以及3S技术在林火中的应用。数据收集、数据库的建立,高程模型建立、数据输入、预处理、定标、几何纠正、解译、输出等内容。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冯仲科编. 3S技术及其应用. 林业出版社, 2001.

[2] 遥感学报.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卫遥感分会,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办.

[3] 东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主办.

[4]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主办.

[5] 林业科学研究. 中国林科院主办.

6.3.6.10 林火管理(Forest Fire and Management

本课程重点介绍林火燃烧原理 (森林燃烧与燃烧环、森林可燃物和可燃物类型、火环境和火行为的分析)、火源管理、林火预测预报(重点介绍国内和国外林火预测预报模型)、林火监测(地面巡护、瞭望台瞭望、航空护林、气象卫星遥感监测,重点介绍森林火灾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综合防火技术(重点介绍国内、国外营林用火技术)、林火扑救技术(介绍扑救林火的原理、程序,直接扑火方法、间接扑火方法)和火灾损失评估等内容。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胡海清主编. 林火生态与管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005.

[2] 肖金香编. 森林防火学.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出版, 1998

[3] 森林防火杂志. 南京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4] 火灾科学(国际刊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

[5] 中国减灾杂志. 国家减灾委主办.

[6] 自然灾害学报(国家一级理论学术刊物).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联合主办.

[7] 自然灾害观察者, 自然灾害科学. 国际海啸学会杂志, 科学事件快报网通报.美国创办.

[8] 灾害管理、灾害研究和实践. 英国创办.

[9] 自然灾害科学杂志. 日本创办.

6.3.6.11 森林虫害综合治理(Forest Integrated Pests Management

本课程重点介绍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的定义、方法及其与森林经营和森林保护的关系等。介绍IPM的历史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昆虫的关系,森林害虫经济阀值和防治指标的理论和确定方法、森林害虫防治技术措施与策略、森林害虫种群动态的调查与监测技术,以及森林主要害虫种类的生态控制策略等。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张青文主编.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 汪诚信等主编. 有害生物治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3] 林乃铨主编. 害虫生物防治(第四版). 科学出版社, 2010.

[4] 李孟楼, 张立钦主编. 森林动植物检疫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5] 李孟楼主编. 森林昆虫学通论(第二版). 中国林业出版, 2010.

[6] 李成德主编. 森林昆虫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7] 张孝羲编.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8] 张执中编. 森林昆虫学(第二版).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9] 东北林业大学主编.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

[10] 徐汝梅编. 昆虫种群生态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6.3.6.12 资源昆虫学(Resource entomology

本课程主要介绍资源昆虫概念、种类、经济应用价值及国内外开发利用概况,以及重要资源昆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养殖与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资源昆虫概念、种类、经济应用价值及国内外开发利用概况;食用资源昆虫、医用资源昆虫、观赏娱乐资源昆虫、工业原料资源昆虫及饲料资源昆虫的生命活动规律、保护、经济意义及应用;主要资源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意义、养殖及应用方法、技术;我国资源昆虫开发、应用技术和有关资源昆虫资料的文献检索过程。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李孟楼等主编. 资源昆虫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 张雅林主编. 资源昆虫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 严善春等主编. 森林生物资源学.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7.

[4] 严善春主编. 资源昆虫学. 东北林业出版社, 2001.

[5] 蔡青年主编. 药用食用昆虫养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6] 樊瑛主编. 药用昆虫养殖与应用.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7] 文礼章主编. 食用昆虫学原理与应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8] 杨冠煌主编. 中国昆虫资源利用和产业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9] 萧刚柔主编, 中国森林昆虫(2).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10] 魏永平主编. 药用昆虫养殖与利用技术大全.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6.3.6.13 资源微生物学(Resources Microbiology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内容偏重于同农林业有关的资源微生物,但对其它方面(如工业发酵,环境净化等)也作了适当兼顾。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不仅能掌握有关农林资源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可了解资源微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程东升主编. 资源微生物学.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5.

[2] 李阜棣, 胡正嘉主编. 微生物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第六版). 2010.

[3] 弓明钦, 陈应龙, 仲崇禄主编. 菌根研究及其应用.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4] 菌物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

[5] Rai M. and Bridge P. D.. Applied mycology, CABI Publishing. 2009.

[6] Thangadurai D., BussoC.A.  et al. Mycorrhizal Biotechnology, CRC Press, 2010.

[7] Prescott L., Harley J. et al. Microbiology, Wm. C, Brown Publishers, Chicago, London, 1996.

[8] Schaechter M. and Lederberg J.The desk encyclopedia of microbiology, Academic Press, 2004.

6.3.6.14 菌物分类学(Fungi Taxonomy)

本课程主要介绍菌物分类和研究进展,系统地并略有选择地介绍根肿菌门、卵菌门、壶菌门(原都归属于鞭毛菌亚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半知菌类的纲,目,科,属的分类知识,介绍与森林病害有关的以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森林微生物的分类地位、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以及它们的经济重要性并介绍当今流行的一些分类系统。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邵力平, 沈瑞祥, 张素轩等编. 真菌分类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2] 戴芳澜主编.中国真菌总汇. 科学出版社, 1979.

[3] 菌物系统. 中国菌物学会, 中科院微生物所主办.

[4]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5] 姚一建, 李玉(主译), 菌物学概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6] 邢来君, 李明春, 魏东盛. 普通真菌学(2).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 Esser K. The Mycota. 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 2007.

[8] Gherbawy Y. and Voigt K.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fungi. 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 2010.

6.3.6.15 林火与环境(Forest Fire and Environment)

本课程主要介绍火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火烧对水分的影响、火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火烧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胡海清编著. 林火与环境.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0.

[2] 灾害学. 上海减灾协会创办

[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江苏省地震局主办

6.3.6.16 天气与气候(Weather and Climate

本课程重点介绍天气基础理论、大气环流(热力环流、环流实验、大气垂直环流、高原环流)、气团和锋面、气旋、西风带大型扰动、中小尺度天气、季风、低纬度天气、中国降水。重点介绍现代气候学的发展、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国内外气候研究计划、近百年全球气候变率、中国气候学研究、ENSO系统与短期气候预测(ENSO与东亚季风、ENSO理论研究、ENSO的模拟与预测)、温室效应的检测与预测。

主要教材与阅读文献

[1] 钱维宏编著. 天气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王绍武主编. 现代气候学研究进展. 气象出版社, 2001.

[3] 中国农业气象杂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

[4] 应用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科学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主办.

[5] 气象学报. 中国气象学会主办.

七、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应在课程结束后、由院(系)组织进行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要求入学后第三学期内,开题报告由所在学院统一组织和实施。考核审查小组应对考核对象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流,最后由研究生院审核、备案。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规定(修订)》执行。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8.1 科学研究

8.1.1选题。研究生的科研须从选题开始,与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查、收集、阅读、分析和评价有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书的撰写

8.1.2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书首先应征得导师认可,并在举行开题报告会的前一周送达考核小组成员审阅,方可参加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考核小组进行论证,论证通过者,以书面形式报所在学院审批备案。在此基础上,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的具体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具体要求按《江西农业大学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开题报告的规定》执行。

8.1.3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石,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动手完成。研究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过程中,在导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学习和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和数据采集规范,能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手段,自己动手取得学位论文所需要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

8.2学位论文

8.2.1论文工作中期报告。为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得到所在学科集体的帮助,应阶段性的向所在学科教师做科研报告。进入论文中期阶段后,由硕士研究生报告科研工作的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改进论文工作。

中期研究报告后,由硕士研究生填写《江西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报告情况表》,由指导教师审核后,送交研究生处备案。

8.2.2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表明作者硕士研究生应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8.2.2.1选题体现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8.2.2.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完成的。

8.2.2.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详实准确。

8.2.2.4论文有独立见解。

8.2.2.5硕士学位论文字数约在23万字。

8.2.2.6学位论文必须遵守学术规范。

8.2.2.7硕士研究生用于做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8.2.3论文发表要求。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竞赛)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作品1幅以上。具体要求按赣农大园发[2012] 3号文件《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论文(作品)发表暂行规定》执行。

8.2.4论文送审、答辩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必须完成上述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论文发表及学位论文等各项都达到规定的要求,经导师同意,论文经盲审通过后,学位论文方可提交答辩。由学院按照《江西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要求,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提交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者,即可授予学位,颁布发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附:森林保护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安排

开课

学期

授课方式

考核

方式

备注

公共

学位课

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1

讲授

考试

8学分

6

1-2

讲授

考试

基础课

和专业课

森林保护学

3

1

讲授、研讨

考核

6-7学分

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上)

3

1

讲授,实训

考核

森林生态学

2

1

讲授、研讨

考核

必选课

森林昆虫研究法(方向一)

2

1

讲授、实验

考试

4学分

森林昆虫种群生态学(方向一)

2

2

讲授

考试

林病研究法(方向二)

2

1

讲授、实验

考试

森林病害流行及综合治理(方向二)

2

2

讲授

考试

林火研究法(方向三)

2

1

讲授、实验

考试

林火管理(方向三)

2

2

讲授

考试

自选课

森林害虫综合治理(方向一)

2

2

讲授、研讨

考试

5-8学分

资源昆虫学(方向一)

2

2

讲授、研讨

考试

资源微生物学(方向二)

2

2

讲授、研讨

考试

菌物分类学(方向二)

2

2

讲授、研讨

考试

林火与环境(方向三)

2

2

讲授、研讨

考试

天气与气候(方向三)

2

2

讲授、实验

考试

高级生物统计与分析(下)

2

2

讲授,实训

考核

3S技术应用

2

1

讲授

考试

现代仪器分析

2

2

讲授、实验

考试

公共自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2

讲授

考试

第二外语

2

3

讲授

考试

计算应用

2

2

讲授、实验

考试

文献检索与利用

1

2

讲授、操作

考试

数学建模

1

3

讲授

考核

开放式课程

3学分

(指定课程)

Seminar

1

2-3

研讨、读书报告

考核

专业英语写作

1

4

自主学习

考核

听学术讲座(至少听3次)

1

讲座

考核

实践性课程

教学实践

1

3-4

导师指导

考核

1

以上

社会实践与科学考察

1

3-4

组织、指导

考核

2

以上

  

  

  

  

  

  

  

  

  

  

  

  

  

  

学科点意见:

本学科由森林昆虫、森林病理、森林防火三个方向构成,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经学科点三个方向的老师执笔,讨论修改形成。

  

  

学科带头人签字:

院(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 字:

  院(所)公章

研究生处审核意见:

  

  

  

  

  

    公 章

 年